週日, 20 三月 2016 00:00

黃芪/北芪的功效:黃芪利水消腫補中益氣!

作者
给本項目評分
(0 得票數)

黃芪英文名稱: Astragalus root / Milk vetch root ,拉丁學名: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/ Astragalus mongholicus ;黃芪,又稱北芪或北蓍,亦作黃耆或黃蓍,又名綿芪;是常用中藥之一,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,黃芪是多年生草本,高50-100厘米。

黃芪主根肥厚,木質,常分枝,灰白色。莖直立,上部多分枝,有細棱,被白色柔毛。多年生草本,高50-100厘米。產於內蒙古、山西、甘肅、黑龍江等地。

春秋兩季採挖黃芪,除去鬚根及根頭,曬乾,切片,生用或蜜炙用。

黃芪種類

黃芪可分為:內蒙黃芪、膜莢黃芪、綿黃芪、多序岩黃芪(又名「紅芪」)、日本黃芪(又名「和黃芪」)。

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,其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、保肝、利尿、抗衰老、抗應激、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。
由於長期大量採挖,近幾年來野生黃芪的數量急劇減少,有趨於絕滅的危險。為此確定該植物為漸危種,國家三級保護植物。

黃耆是一味家喻戶曉的中藥,而且是用量排在前三名的中藥之一。大家都知道黃耆補氣,但是如何正確的使用黃耆卻是一門大學問。

黃耆為,是歷代補氣要藥所公認,但是李時珍不言補氣,只說補藥之長,值得探索,因為氣行則血行,元氣充足則臟腑功能得以增強,精血得以資生,所以黃耆不單補氣虛,而是通過配伍,可以補益臟腑,增生精血,以治諸虛不足之證。

一般常用黃耆適量來搭配煮湯,這是適合全家服食,而副作用極少,但是要避免高血壓患者。

黃芪/北芪的功效

一、黃芪生用:

黃芪益衛固表,利水消腫,托毒生肌。治自汗、盜汗、血痹、浮腫、癰疽不潰或久潰不斂。

1、黃芪治脾肺氣虛證見食少便溏,氣短乏力。

2、黃芪治中氣下陷證是脾肺氣虛惡化後,又有久瀉脫肛,子宮下垂等症,如補中益氣湯。

3、黃芪用於自汗,是因衛氣虛所致的表虛自汗。如玉屏風散的適應症。

4、黃芪治癰疽不潰,或是久潰不愈,因為氣血不足所致,如褥瘡。

5、黃芪治浮腫尿少,因為氣虛失運,水濕內停的面目周身浮腫,小便不利。如腎病綜合症。

6、黃芪治肢體麻木,因為氣虛血液停滯的關節疼痛,半身不遂。

7、黃芪治消渴,因為氣虛津虧所導致的糖尿病。

二、黃芪炙用:

黃芪補中益氣。治內傷勞倦,脾虛泄瀉,脫肛,氣虛血脫崩帶,及一切氣虛血衰之證。

1.黃芪降血糖,一般常用於降血糖處方中,有氣虛症狀均會採用,降血糖功效卓著。

2.黃耆對損傷的肝臟,可使血清總蛋白和白蛋白增加,防止肝糖元減少,故用黃耆注射液治療慢性遷延性和活動性肝炎。

3.黃耆可以增加血漿蛋白、血紅蛋白、及紅血球,所以黃耆注射液可用於貧血和慢性白細胞減少症。

4.黃耆有擴張心臟血管,和腎臟血管的作用,所以常配合藥物治療心肌梗塞,與慢性腎炎。

5.黃耆有斂瘡的作用,修復體表潰瘍,有人研究能促進胃和十二指腸的潰瘍的癒合,用來修復內臟潰瘍。

閱讀 5633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四, 17 三月 2016 04:00

vegtrends banner 02

訂閱素食列車網電子報

素食列車網:搜尋文章